1989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踏上了北京的土地,开始进行为期4天的访问,这是继赫鲁晓夫1959年9月30日到北京访问之后,苏联最高领导人30年来首次踏上中国的领土。 而中苏也在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的历史性会见中迎来了光明。但此次会见却与之前苏联领导人的会见有些大不一样,就在戈尔巴乔夫访华之前,邓小平就特意交代:见面的时候只握手,不拥抱。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邓小平为何会这样指示下属呢? 邓小平扫清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障碍 中苏正式会谈开始不久之后,1982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逝世。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变动,也让国际社会注视着中国外交的政策是否会有什么改变。 勃列日涅夫 第二天晚上,中方就勃列日涅夫的逝世作出了三项决定: 一、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名义发唁电;二、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和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黄花到苏联驻大使馆吊唁;三、派黄华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使到莫斯科参加15日的吊唁活动。 这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在近20年以来第一次就一次非庆典事给苏方发来电文,我国领导人十七八年来第一次进入苏联驻中国大使馆,也是我国领导人13年以来第一次与苏联领导人会面。 而当时派黄华作为中国政府特使赴莫斯科参加葬礼是由邓小平来决定的。 黄华 而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也在黄华临行前交代了一些事情,他说道,希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消除两国关系中的障碍,还可以用外交部部长的身份主动要求拜会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与他进行对话,促使两国关系能得到改善。 与此同时,邓小平还希望外长对新华社记者谈话的方式直接广播我们的主张。 由邓小平主导的中方对勃列日涅夫葬礼做出的一些举动,在国际上反响热烈。 对于黄华出席勃列日涅夫葬礼和发表的书面讲话,外电评价:“这是邓小平对苏共领导发动的一次‘葬礼外交’。”“这是中苏关系冷淡20多年之后中国对莫斯科发出的和解信号。” 黄华 在邓小平的指示下,黄华此行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和苏共中央政治委员、外交部部长葛罗米柯举行会谈。此次会谈是20年来两国外长的首次会见,也是第一次政治性会谈。 尽管此次会晤和会谈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但对于中苏双方来说都意义重大。 一次“葬礼外交”使得中苏关系得以缓和,也成为了推动中苏关系,加强双方政治对话的一条重要渠道。 1984年2月9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安德罗波夫逝世,中国为此再次提高了吊唁级别。中国国家主席不仅主动发出了唁电,还专门派出了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葬礼。 安德罗波夫 葬礼外交使得双方高层交往增多,但双方在政治谈判也没有任何进展。对此,邓小平也早已经做好了计划,在这一年的12月份,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时候就明确表示,他是非常赞成打破僵局的。 他认为中苏除了要在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接触,还要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接触。 随着中方的不断努力,中苏双方的关系也渐渐松动,但中国方面的一些人急于求成,于是邓小平也曾多次强调,要把握好分寸,不要太急,急了就会为苏联所用。 邓小平在改善和苏联的关系时,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美国。 面对美苏争霸的局面,邓小平提出,我们始终都是站在和平力量一方的。但对于我们来说,谨慎地处理和美国的关系会好一些。 邓小平尼克松 因为当时的美国迟迟不愿意把西方先进的技术转让给中国。于是在1985年,邓小平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就说到了改善中苏关系,对于美国也是有利的,以此向美国施加压力。 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契尔年科逝世,中国再次升高了吊唁规格。 当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代表团到达莫斯科的时候,受到了戈尔巴乔夫的热情接见。 在会见中戈尔巴乔夫首先表示希望中苏关系能够取得重大的改善,不能局限在经济或者事务性问题上,要谈政治问题,要提高对话的级别。 而在1985年3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也对中国表示了积极的姿态,他在全会上讲到希望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能有重大的改善,并且认为,只要双方都愿意,这是完全可能的。 戈尔巴乔夫 相比其他人来说,戈尔巴乔夫的态度是更加积极的,甚至很多人认为,他的话也为中苏关系解冻提供了机遇。 而这邓小平这边,也一直寻找着中苏关系解冻的机会。 1985年10月9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了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共和国总统齐奥塞斯库。 对于改善中苏两者的关系,他也曾说大,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不仅对你们两国重要,而且对社会主义各国和世界和平都很重要。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了消除三大障碍的问题。如果越南从柬埔寨撤军,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 谈得尽兴时,邓小平突然问他:“你可以见到戈尔巴乔夫吗?你给我带个口信好不好?”齐奥塞斯库爽快地答应了。 齐奥塞斯库 邓小平认真地叙述了口信的内容:“如果苏联同我们达成谅解,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而且能办到的话,我或胡耀邦同志愿意同戈尔巴乔夫同志会见。” 齐奥塞斯库结束访华之旅之后,立即在当月去到了华沙条约首脑会议,期间专门约见戈尔巴乔夫,转达了邓小平的口信。 戈尔巴乔夫当即表示要认真考虑一下,事实上,邓小平的口信在苏联上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苏联领导人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姿态,他们正在寻找最好的办法来解决两国关系中出现的问题。 中苏高层达成会谈决定 12月下旬,在李鹏途中路过莫斯科的时候,苏方迫不及待地提出了想要见面的想法。 但因为苏联对国内外政策难以做长远的战略考虑,所以也一直没办法答应邓小平提出的要求。 戈尔巴乔夫 然而,随着戈尔巴乔度执政地位的稳定,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他开始试图尝试使用新办法,打破外交思维。 逐步实行战略收缩,在对华关系上,采取灵活务实的态度,逐渐三大障碍的僵硬立场。 而邓小平还在戈尔巴乔的海参崴讲话中看到了苏联对外政策的新内容,以及苏联的诚意。而中方也对戈尔巴乔夫宣布中苏东段边界以界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中方表示欢迎,也表示在适当时候恢复中苏边界谈判是适宜的。 邓小平 中苏双方几经拉扯,仍旧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了推动中苏关系的进展,中国方面做了几件事,苏联方面也终于看到了我方的诚意,最终同意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1988年7月,越南表示会在1990年一季度前从柬埔寨撤军,至此,中苏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 到了1988年底,中苏高级会晤的条件基本成熟,邓小平再次见到了齐奥塞斯库,表达了他想要实现中苏高层会晤。 而在苏联,戈尔巴乔夫在会见中国驻苏使馆的代表人员时,也格外亲切,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看到两国关系已经到了上一个更高台阶的时候了。” 戈尔巴乔夫 1988年12月1日到3日,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对苏联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30多年以来中国外长第一次正式访问苏联,此次访问,他的任务就是为中苏首脑会晤做准备。 而戈尔巴乔夫也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他,在会谈的过程中,两人谈得无拘无束,戈尔巴乔夫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主动表示,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苏联也有过错。谈到中苏高级会晤时,他还主动提出,考虑到各种情况,他准备到北京去。 在访问期间,钱其琛还和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举行了三次会谈,重点讨论了柬埔寨问题。 钱其琛 邓小平也始终关注着中苏关系正常化出现的转机,1989年2月,苏联旺角部长谢瓦尔德纳泽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在此期间他还专门去上海面见了邓小平。 两人继续讨论了柬埔寨问题,关于中苏关系正常化,邓小平强调,中苏关系正常化要消除三大障碍,首先要解决柬埔寨问题,越南要真正从柬埔寨撤军,在这方面,苏联是大有作为的。 随后,谢瓦尔德纳泽还向邓小平转交了戈尔巴乔夫给邓小平的一封信件,信中说苏中关系已经接近实现完全正常化的重要关头。苏中之间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在返京的飞机上,中苏两国副外长在商讨问题时,仍然相持不下,谢瓦尔德纳泽离京的时间也一推再推。 谢瓦尔德纳泽 终于,经过几日的谈判,双方就关于柬埔寨问题达成了9点共识,同时也敲定了戈尔巴乔夫访华的日期。 这一谈判结果,实属不易,他们一路在北京谈,上海谈,在从上海返京的包机上谈,在首都机场贵宾室谈。钱其琛回忆那几天的时候,他几乎夜夜无眠。 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苏关系正常化,邓小平非常欣慰,也期盼着戈尔巴乔夫的到来。 双方会见,邓小平特意交代:见面时只握手 在会见前,当然要进行各项准备。为此,钱其琛交给外交部同志们一个任务,戈尔巴乔夫访华的时候,如何称呼苏方。 毛主席 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之前,中共和苏共以同志相称,毛主席也曾说过,中国和苏联是一家人,都“姓马”。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经过多方面考虑决定中苏双方在书面上互称“先生”。直到1950年3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之后,双方就再次改成了“同志”相称。 而在赫鲁晓夫下台之后,中苏关系出现裂痕之后,我们也没有称其为“先生”或者“同志”。 最后,我方决定,在访问日程表、宴会请帖上,称戈尔巴乔夫和其他苏联人为“同志”。在会谈中,也称一两次“同志”,但也不能过于频繁,在新闻报道中对苏联人就以职务相称。 戈尔巴乔夫访华 除此之外,他们还讨论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与苏联人见面时需不需要拥抱。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就提前交代,与苏联人见面时,只握手,不拥抱,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礼仪问题,它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当然,不拥抱这三个字,也能够表明中苏关系未来的定位,我们是友好的合作关系,而不是20世纪50年代的那种抱团结盟关系。 而我方也提前将此消息传达给了我苏联驻华大使馆,也告诉了戈尔巴乔夫本人,避免让戈尔巴乔夫尴尬。 1989年5月16日,戈尔巴乔夫再次见到邓小平时,并未忘记这一提醒,两人只进行了握手,但两人握手的时间却很长,有人记录两人握了整35秒。 戈尔巴乔夫和邓小平握手 当天9点35分,邓小平在女儿萧榕的陪同下,来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10点左右,邓小平到东大厅门外迎接戈尔巴乔夫,中苏两位最高领导人的手再次握在了一起。 随后,两人正式就座会谈,小平同志也开门见山地指出,我们此次会见的目的是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他开门见山地讨论了中苏在60年代的问题,还回顾了近一二百年来两国关系的演变。 当他谈到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认为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 戈尔巴乔夫和邓小平握手 直到中午12点,会谈已经进行了整整两个小时,小平同志谈兴正浓,当他看到女儿提醒他会见的时间已过的时候,他仍旧兴致勃勃地谈论着。 直到20分钟后,紧张的萧榕再次递上了一张纸条,邓小平过了十分钟之后才拿起来看了看,对戈尔巴乔夫表示了歉意,说他们还可以继续边吃饭边谈。 中苏高级会见历时两个小时三十分钟,比原定的时间还超过了半个小时。 此次会见中,戈尔巴乔夫对邓小平也是非常尊敬的,但在初进人民大会堂的时候还是非常紧张的,他一边落座,一边打开随身携带的手提箱的时候,一支笔突然掉落在地发出了小小的声响。 戈尔巴乔夫尴尬地捡起了那支笔,定了定神,庄重地说道:“我们政治局全体都赞同您那句著名的话。”而这句话就是邓小平所说的那句:“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而在会见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也始终在认真听邓小平讲,时不时点头记笔记,据当时的在场人员回忆:这位85岁高龄的长者在一个58岁“后生”的面前毕恭毕敬! 后来,他们还听说,戈尔巴乔夫在出发去见邓小平的时候,就对陪同的苏方官员说道,他是作为一个晚辈去见一位长辈的,他要少听多说。 邓小平 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的历史性会晤,是中苏关系的重要转折点,也为中苏关系揭开了新征程。 戈尔巴乔夫作为最后一位苏联领导人,于今日逝世,我们在深深悼念他的同时,也应该承认他的中国之行完成了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他的是非功过也自有后人去评说。 应变仪 http://www.sigmar.cn/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